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镇江KTV招聘网 > 镇江热点资讯 > 镇江名言/句子 >  当然读者如有兴趣也可参考我的《论语新注新译》一书中的《导言》

当然读者如有兴趣也可参考我的《论语新注新译》一书中的《导言》

2022-08-24 21:59:22 发布 浏览 802 次

当然,读者如有兴趣,也可参考我的《论语新注新译》一书中的《导言》部分,其中对近几十年注《论语》诸书有简要评介。

《论语》流传至国外,有一个由近及远,先东亚,后欧美的过程。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论语》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中国文化向周边国家扩散,《论语》也先后传至越南、朝鲜和日本。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南越国灭亡,越南北方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达一千余年,获得独尊地位的儒术,包括《论语》等经典,也随之传入越南。

公元374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开始设立“博士”一职。此职专掌儒家经典的传授。而早在汉代,《论语》就已传入朝鲜。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遣世子和贵族子弟至唐,入国子监研习《论语》等儒家经典。

公元513、516、554年,百济三次遣“五经博士”赴日本传授儒家学说,《论语》当于此时传入日本。768年(唐大历三年),天皇依唐朝国子监的规定,诏称孔子为“文宣王”。此前,日本依唐律称孔子为“先圣文宣父”。

《论语》之译为西方语言是在16世纪末。艾儒略(J. Aleni)在《大西利先生行述》一文中介绍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曾将中国《四书》译为西文,寄回本国,国人读而悦之,知中国古书,能识真源……皆利子之力也”。所谓“西文”,这里指拉丁文。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利玛窦着手翻译《四书》,1594年完成,但不幸未能出版而散佚了。

清初,曾在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Prosper Intercetta,1625-1696)和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Ignatius da Casta,1599-1666)用拉丁文合译了《论语》。该译本于1687年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us Couplet,1624-1692)出版于巴黎,是为《论语》首次在欧洲刊行。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Sinarum Philosophus),中文标题为《西文四书解》,另收有《大学》和《中庸》。出版之后,反响强烈。1688、1691年,《中国哲学家孔子》分别在法英两国出版了法文、英文的节译本。广大民众于是有了接触孔子思想的机会,这引起了整个西欧对中国的赞扬。到18世纪,谈到整个世界,人们总是说“从中国到秘鲁”。

年,布拉格大学刊印了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Franciscus No?l,1651-1729)用拉丁文译的《四书》。卫氏1687年来华,15年后回欧洲。

第九届驻北京东正教传道团修士大司祭雅金夫·比丘林(H.Я. Ъичурин,1777-1853)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王西里(B.Л. Васипъеь,1818-1900)分别于1821年之后和1840-1850年间将《论语》译为俄文出版。列夫·托尔斯泰读《论语》时,写信给契诃夫说:“我在读儒家著作,这是第二天了。难以想象,它们达到了不同寻常的精神高度。”“我正沉湎于中国的智慧之中,极想告诉您和大家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教益。”他承认,在他成年以后,在东方哲学家中,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

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传到美国是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有英、法、拉丁等译本。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R. W. Emerson,1803-1882)和梭罗(H. D. Thoreau,1817-1862)对这些经典都爱不释手,诗人维切尔·林赛(V. Lindsay,1879-1931)则以引吭高歌来表达他对孔子的热爱:愿我们是孔子时代的学士,眼望着古老的中国倾倒如山……

此外,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论语》还出版了瑞典语、德语、罗马尼亚语的译本。

今天,《论语》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它的总印数仅次于《圣经》,而高于其他任何一部畅销书。随着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的传播,儒学已成为世界人文科学的热点。1994年孔子诞辰2545周年之际,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任名誉理事长,韩国成均馆馆长崔德根任理事长。洙泗之水“盈科而后进”的涓涓细流,终于汹涌澎湃地“放乎四海”。

二十世纪至本世纪将《论语》译为英文的还有英国传教士马歇曼(J. Marshman,1768-1837)、柯大卫(David Collie)以及汉学家翟理思(翟林奈L. Giles,1875-1958)等人,质量较高的则有理雅各、韦利(亚瑟·威利)及刘殿爵三人的译本。理氏所译为19世纪书面语体英文,喜用复句,措词古雅,对于年轻读者,未免有些难懂;刘译出版于1979年,用口语语体,喜用单句,通俗易懂,但风格上与原文不免有所出入。韦利所译在时间和风格上都介于二者之间:文字比较简练,接近原文风格,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力争逼肖原文。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