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胜在守诺
晋文公胜在守诺
官员守诺,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此才可政令通行。
一天,晋文公同大臣子犯讨论图霸之事。晋文公说:“如今百姓已逐渐安居乐业,我想使用他们,你看如何?”子犯答道:“目前百姓虽然安于生计,但还不知道您讲不讲信用,也还不了解信用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于是,晋文公在平时处理政务中,注意取信于民,并且在征服原邑的战争中,做了一次守信义的示范。
当年,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王室后,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赐给晋文公四个邑,即阳樊、温、原、攒茅,从而使晋国的土地扩展到了黄河北岸。然而,在周襄王赐予的四个邑中,原邑不愿意归顺晋国。不得已,晋文公只有起兵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来到原邑。在此之前,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欺骗其部下和臣民,说晋兵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百姓全部都杀了。原邑人听后既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随同的赵衰见此情景,对晋文公说:“原邑人之所以不服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原邑之间没有信用往来的缘故,君主如果取信于原邑人,那么原邑地不攻自然就会归我们了。”晋文公采纳了赵衰的谋略,与原邑人约定,如果三天内晋军攻不下原邑,我们便自动解围而去。同时还向士兵宣布:只围3天,只带3天口粮。
晋军攻了3天未攻下原邑,有原邑人偷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探知晋军未屠杀阳樊的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晋军。”晋军一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要求晋文公等一等再撤兵。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信用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全靠它。我已经发出3天为期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期退兵,就是失信。如果我们为得到原邑而失掉信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晋文公在赵衰的陪同下,单车进入原城,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并将原伯贯的家迁到河北。又委任赵衰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留也000兵戍守,然后班师回晋都。此次行动,使晋文公在民众中建立起了更高的威信。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信用是难以立起来的。因此,靠信义来树立权威,就是一条重要的谋略。靠信义树立起来的权威往往基础更牢固、更具有持久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跨大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只能称得上残羹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这些事的。
在第二十三章中,老子讲述了合乎“道德”和不合“道德”的不同,这一章老子接着讲述不合“道德”的结果,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老子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为和结果太过偏离、太过对立,矛盾太过尖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的,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得厚实、宽阔,足以支撑起沉重的身躯,而一旦改变这种平衡,将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脚尖上,脚尖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因为脚尖太瘦弱了,它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硬要将这一重任强加给它,这一强迫性的行为本身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就是所谓的不合“道德”。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其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但脚尖不堪重负,所以只能是事与愿违,“企”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大道,其结果必然失败。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这种走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条腿抬起来还没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怎么可能呢?跨者是为了快才跨,但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绪焦躁的表现,由此可见,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反而办不成事。跨这一动作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违背大道和大德的行为,自然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期望的结果。
- 女人总是吃醋的原因是啥[图]
- 恶(wù)厌恶之此指郑庄公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图]
- 王献之前妻是比自己略长一岁的表姐郗道茂他们从小就青梅竹马婚后[图]
-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图]
-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图]
-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图]
- 襄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襄樊,罗友字宅仁东晋襄阳人博学能文不持节[图]
- 俞相当于今天的“好吧”平治时是懋(mào)勉励稽(qǐ)首跪[图]
- 母爱者子抱意谓母亲受宠父亲就会更多地爱抚抱持她的孩子终竟无论[图]
- 乐圣爱酒《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载当时魏国禁酒徐邈私饮不理政[图]